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标题: 第五节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概述 [打印本页]

作者: 王世明    时间: 2014-3-19 08:51
标题: 第五节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概述
  第五节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概述
2 d9 n! C, W/ o' K  一、人事争议的概念' V: }+ q/ Z( @% A, G0 T8 s
  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是指事业单位的人事关系双方当事人因实现人事权利和履行人事义务而发生的纠纷。它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人事争议主体必须是已经建立人事关系的双方,即一方是事业单位,另一方是该事业单位的职工;二是人事争议的客体必须是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或聘用合同约定提出的异议;三是人事争议的内容必须是人事关系双方由于实现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发生的纠纷。  O7 v. d6 R; S/ U, r4 A
  二、人事争议的分类! g, O, {2 ^+ {6 A' y
  对于人事争议,可以按照不同的角度分类:  j/ h) p% Q% c: {: k
  1.按照人事争议涉及的职工人数,可以分为个人争议和集体争议,个人争议是指单个职工与单位之间的争议,集体争议是指多个职工就同一类行为或基于共同的理由与单位发生的争议。# k% I6 p; q6 C3 r5 j5 S' B4 M3 T
  2.按照人事争议的性质,可以分为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权利争议是指因国家规定或聘用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发生的争议;利益争议是指对没有规定、约定的权利义务双方存在不同的要求发生的争议。
8 h# p' J" G* I  3.按照人事争议的内容,可分为因职工流动产生的争议,包括职工辞职的争议,单位辞退职工的争议等;因履行聘用合同产生的争议,包括执行聘用合同条款的争议,聘用合同变更、终止、续订的争议、解聘、辞聘的争议,违约责任的争议,以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发生的其他争议。
' z/ r( z; @7 |! _  三、人事争议处理工作的依据和意义* Y1 R1 b8 U0 R* i+ `% d9 K5 b
  1.人事争议处理工作的依据
% V: s; L5 G, Q' W6 ?& m4 W' r  人事争议处理工作的依据包括实体性依据和程序性依据,实体性依据包括争议所涉及的国家及省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人事政策。程序性依据主要是人事争议处理的相关规定、办法和规则等。+ I* M' I/ L% {6 J3 e
  2.人事争议处理工作的意义
- S: Y: A  I) R" S) O) P2 g- d/ W  人事争议处理是我国社会公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人事争议仲裁处理工作,对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保障事业单位和职工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5 F) o: A% O8 @  四、人事争议的预防
$ d9 x, o. x0 y( E, i4 c& w  由于事业单位和职工双方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需求,改革又涉及双方利益的调整,所以双方会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产生利益冲突,从而引发人事争议。人事争议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积极的预防来尽量减少争议的发生。0 p* ~$ y1 V, j* M% M, {' \
  1.增强事业单位和职工的行为规范意识。从实际情况来看,事业单位和职工的行为不规范是直接导致人事争议发生的主要原因,行为不规范的主要表现是不遵守国家有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规定,或不按规定履行聘用合同。规范事业单位和职工行为,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提高事业单位依法管理的意识和职工遵纪守法的意识,使事业单位和职工能够自觉遵守国家规定和履行聘用合同。* ^$ w& X: Y7 e* `8 l" o/ Z
  2.强化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指导和监督。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承担着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的重要职责。在日常工作中,特别是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加强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指导和监督,有利于预防和减少人事争议的发生。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应建立和健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指导监督机制,通过政策宣传、业务培训、执法检查等方式来指导和规范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工作,监督事业单位执行国家规定的情况,纠正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还可以通过开展聘用合同鉴证工作来消除聘用合同签订不规范埋下的纠纷隐患。
. F1 p: B4 R  m+ A: F6 b  3.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工作的民主管理。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民主化,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预防人事争议的有效措施。事业单位人事工作的民主管理,是指事业单位职工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合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参与事业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事业单位实行人事工作民主管理,有利于增强职工的责任意识和行为规范意识,促使单位在人事管理决策中充分体现广大职工的正确意志和合法利益,及时纠正违规行为,形成良好、和谐的人事工作环境,从而避免人事争议的发生。9 Y9 z0 r4 c. \& }% P& ]
  五、人事争议处理工作渠道
5 K$ P) g, D. Q  K/ p  人事争议处理工作渠道主要包括:(1)人事争议协商;(2)人事争议调解;(3)人事争议仲裁:(4)人事争议诉讼。
$ W# [4 L: g$ J  单位的人事争议协商不是人事争议调解的前置程序,也不是人事争议仲裁的前置程序。但进入人事仲裁程序后,人事争议调解就是人事争议仲裁的必经程序,而人事争议仲裁是人事争议诉讼的前置程序。也就是说,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进行协商,也可以不经过协商去申请调解,还可以既不经过协商也不申请调解就直接申请仲裁。但在一般情况下,当事人不能直接提起诉讼,必须经过仲裁后才能提起诉讼。' D7 u; Q8 Y1 [9 I2 E; {  g' r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对学校侵犯其合法权益,或者对学校作出的处理不服,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起申诉。
; Q$ t) T/ j1 t( `5 ~+ \9 F  六、人事争议处理的工作特点
) s, k- ~5 \$ t' R  1.与人事工作密切相关。人事管理的规范程度是导致人事争议发生的主要原因,处理争议要依据人事管理的政策规定,人事行政部门和单位人事部门须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争议的处理。
7 S/ u- Q" W* j& x$ e# S5 e  2.处理争议及时快捷。调解、仲裁等争议处理程序比较简便、灵巧,同时处理争议的周期比较短,如仲裁机构处理人事争议案件,一般在仲裁庭组成之日起60日内就结案,这样能使争议在较短时间里得到解决,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 n1 J  K7 ]' R% S2 t4 J
  3.把调解工作放在首位。人事争议属人民内部矛盾,采取调解方法来解决,双方易接受,效果比较好,可以防止激化矛盾,这就决定了调解是贯穿争议处理全过程的主要手段。
" V. T) f! @0 I! W/ `: j; A5 P/ l  七、人事争议处理的基本原则) O/ ^6 t9 k* J$ d  o  ^  R3 x$ W
  人事争议的调解、仲裁、诉讼等处理工作虽然性质不同,各有特点,但都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主要是:
1 G/ a1 b" r& i  1.合法原则。在人事争议处理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依法处理人事争议,处理的依据、程序和结果要符合国家法律及政策规定。8 ^2 R4 z5 j: b6 V
  2.公正原则。人事争议的处理要以事实为基础,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后,提出处理意见,作出处理决定,切实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不能有所偏袒。! `& w; N3 Z: p1 E
  3.及时原则。处理人事争议要在规定时间内结束,不能无故拖延不决,增加当事人的诉累,损害当事人的利益。5 P1 U  s" a' P7 Y" c3 o

7 X3 {- t# c* ~8 W( ?, w* b( V
作者: 华诚勇a1a    时间: 2014-4-27 15:27
顶你一下,好贴要顶!




欢迎光临 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https://bbs.shiyeb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